馬克思
有這樣一個人,,他生活在動蕩奔騰的十九世紀,他有一把濃密的大胡子,,他目光如炬,、身形魁梧、意志堅定,,他一生勞碌奔波,、博學多識、著述無數,。有人特別敬他,,有人怕他,有人追隨他,,有人詆毀他,,卻很少有人說我不知道他。他的學說和思想,,經常是以“大道日用而不知”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中,。這個人,就是卡爾·馬克思。
1841年4月15日,,在一間研討室里舉行博士論文答辯會,,但答辯現場出奇的安靜,因為答辯的主角沒有出場,,評委專家看完論文,,一致決定:這是一篇出色的博士論文,盡管本人沒來,,情況特殊,,但仍然應當破格授予博士學位。
這位沒到場參加答辯的“異類”,,就是我們的主角——馬克思,。
1836年,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,,他升級為一個勤奮的“學霸”,,每天除了看書,還去聽博士和青年教師們辯論聊天,。
在1840年下半年,,馬克思開始動筆寫博士論文,他的博士論文題目非常繞口,,叫做《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鴆魯的自然哲學之間的差別》,。
馬克思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,一是因為它難寫,,二是與馬克思的立場有關,。可以說,,馬克思正是通過這篇博士論文,,明確提出了自由的立場。
馬克思認為,,原子偏離軌道的運動,,對于原有的既定軌道來說,無異于“革命”,。馬克思用畢生的精力從事革命的事業(yè),,革的是行自由主義之名、反人類自由之實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命,,而他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人的全面發(fā)展,,這種自由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。